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日期: 2006年9月1日
还庐山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后3年生活在庐山上的1.2万名居民将迁至山下新城,可以饱览庐山雄奇瑰丽的景色了。为了给世界遗产庐山减负,避免人口居住、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损害,九江市决定进行这次搬迁。

    庐山北邻长江,东濒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自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山上的历史遗迹以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世界文化景观,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世界遗产”是块金字招牌,是张通行国际的“世界名片”,能给所在地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潜在价值,难以估算。然而,一旦成为世界遗产,就必须接受国际规则约束,切实履行保护责任,保留其原始的本体状态、原创状态。庐山成为世界遗产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海内外关注。作为文化遗产,庐山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保护好庐山,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成为世界遗产后,人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庐山,使保护工作有了生动而具体的标准和前所未有的激励与促进。

    前些年,庐山出现过游客超载、过度开发的问题,还因为私建滥造别墅受到媒体的批评。近年来,九江市和庐山管理局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决定还庐山真面目,着手拆除山上非遗产建筑物,尽量恢复庐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去年年底开始,庐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扩山”运动,整合后的庐山管理范围从46.6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了121.04平方公里。他们还在邀请专家进行综合论证后作出决定:将年游客接待量控制在180万人次内;将1.2万居民迁居山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庐山的环境破坏,使其自然生态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值得肯定与赞赏。

    保护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传之久远、造福子孙。遗产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美学的享受,而且是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影响。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在处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开发与保护并存,经济与文化互动。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地方,保护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对历史文化的钩沉和对文化遗产的继承,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在赞美庐山壮美的同时,还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要在守护好历史基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要“使文化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把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规划加以考虑。”这也反映了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九江市确定的庐山文明新城建设的规划设计,体现了这一精神,既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区域文化的特色,又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既结合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建筑风格等要求,又有相关的现代的配套设施,与庐山的美丽意境和谐交融,这将有利于从整体上做好庐山的保护工作。这不是一项短期性的建设行为一次简单的搬迁行动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庐山正给九江带来蓬勃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