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我是老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 2001年6月21日
他用奋斗浇艳鲜花
胥茜

  当奋斗与荣誉相遇,成都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博士生导师贺振华教授,总是低调,做事做人不温不火,就像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建设发展好比是石缝里生长的一棵草,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点水能活,多一点水活得更好。” 

  攻克波场成像的科技难题 

  1983年,为了学习掌握国际油气开发先进技术,40岁的贺振华,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进行两年多的学术访问。 

  休斯顿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闻名。贺振华抵达休斯顿后,最让他羡慕的是美国重点实验室已经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管理。于是,利用在国内就具备的实战经验,加上美国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贺振华一头扎进了研究中去。半年多下来,博得“地球物理”和“计算机专家”的美名。 

  访问期间,贺振华同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专家加德纳教授合作,选择了极有发展前景,难度却很大的频率(F)波数(K)F域波场成像进行重点研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常常是刚躺上床,想起一个方法,爬起来又继续上机试算……半年多过去了,经过超过700次的失败,贺振华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彻底解决了被权威学者称为“危险的频率域的插值映射”问题,大大提高了偏移成像计算效率和成像的稳定性、精确性。 

  1985年回国后,贺振华运用攻克的国际难题,对国内有关油田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偏移成像的处理,实现了地层倾角高达72度的陡断界面正确成像,而工业部门当时运用进口软件成像的倾角都仅有45度。后经地质分析与钻探证实,依靠贺振华的理论与方法,仅一个地区,就新发现储油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油气地质储量增加亿吨。 

  在美留学结束即将归国时,美方再三挽留贺振华。可是,考虑到祖国的需要,贺振华婉言谢绝,坚决回国。回国后的这些年,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联合国UNDP项目近20项,主要项目均取得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对促进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受欢迎的“贺氏”教学法 

  身为一校之长、博士生导师的贺振华,还坚持为各层次研究生讲授“地球探测新技术”等6门课程。 

  通过近30年授课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深受学生欢迎的“贺氏”教学法酝酿成熟:夯基础、扩思维、重诱导。贺振华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一些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刚研究出来或者刚发表,就被他纳入了课堂讲授之中。学生们说,听贺老师讲课,犹如在学术的天地里游弋,心旷神怡。 

  一位来自生产一线的进修生,对自己所修研究生课程信心不足。为此,贺振华给予了他特殊的“关照”:逐字逐句批改作业,在计算机上帮他分析每一步计算结果,直到引导他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半个学期后,这个学生不仅成绩提高很快,还能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度方法的程序设计工作。由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贺振华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贺振华像小草一样默默奋斗着,可学校的发展、教师的生活和学校的学术成果却像鲜花一样盛开。“他用奋斗浇艳鲜花”。 

  在学校物质待遇不高的情况下,他提出“靠事业发展吸引人、靠感情投入留住人、靠科学管理激励人”的“三靠”人才建设观。几年来,全院教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0平方米,教授家庭居住面积平均达120平方米; 

  他重用中青年人才,冬天的清晨,手捧鲜花迎接瑞士归来的博士,显示出一个学校对人才所给予的最高尊重; 

  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达13047人,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近几年,学院年平均科技经费均在2000万元以上,获国家级三大奖和部省级奖励311项,直接经济效益数1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3千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