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减负”,听听老师的呼声
|
陈 艳
一段时间以来,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近日在北京市的一些学校采访,接触到不少老师,真切地听到了他们的呼声。
呼声一:家长们必须明白, “减负”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降,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老师仍指出,许多家长并未明确“减负”的真正意义,盲目认为“减负”必然导致孩子成绩的下降,其实, “减负”是减轻过重的负担,消除那些机械的、重复的、盲目的、无用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向45分钟要质量。
实际上,在贯彻“减负”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也都切实地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了第一位。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教育科研,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最多的东西。据笔者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本学期将着手研究“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的创新教学方式,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会学、善学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少学校还坚决消除机械性、重复性作业,要求老师精选作业,作业要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减负”是和老师们的“增负”相辅相成的,而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既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又提高了孩子的成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家长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孩子的负担才能真正减轻, “减负”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
呼声二:要“减负”,教材、教学大纲非改不可
一门音乐课有三本教材,劳动课教材教孩子如何洗澡、包饺子, “减负”应该从哪儿着手?老师们提出:要“减负”,教材、教学大纲非改不可!
在采访过程中,许多老师告诉笔者, “教材内容多,教学大纲要求高,一方面要减负,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教材讲不完的问题,怎么办?”“减负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要减负就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而教材、数学大纲非改不可”
在清华二附中,笔者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初一原有的政治课教材枯燥无味,二附中对政治课进行改进,采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描述讲这门课的朱福勤老师: “开始觉得朱老师眼睛小小的,眯成一条缝,后来才发觉这个老师好厉害,讲课讲得那么好,引人入胜,能带动课堂,现在觉得那小眼睛非常亲切近入………
看来,教材枯燥、内容过多,教学大纲要求过高,已成为“减负”的一大绊脚石, “减负”面临着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减负”。一方面配套改革一定要跟上。
呼声三:学海无涯苦作舟, “减负”的同时也要强调吃苦精神。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副校长刘文军指出,目前,城市中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有些孩子本身就缺乏吃苦精神,而“减负”很容易成为这类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老师与刘校长看法一致:他们说,我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的典范,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下功夫,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减负”是减轻过重的负担,并非是要使孩子没有一点儿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必要的、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呼声四: “减负”之后孩子干什么?
孩子的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增加了,那么, “减负”之后的孩子干什么?据笔者了解,不少重点中小学都组织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成立课外小组,开设选修课,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使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在西城区的北长街小学这样一所普通学校,笔者却看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场景。提到“减负”,一屋于老师边吃饭边七嘴八舌地说; “重点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减负之后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而我们只是一所普通小学,一方面要减负,另一方面配套设施下不来,减负后我们的孩子干嘛去呀? ”
看来,一些普通学校要解决“减负之后该子干什么”的问题比重点学校难度要大,为此,普通学校的老师们呼吁: “减负”后普通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应当有所加强,只有这样,普通中小学的孩子“减负”后才能生活得丰富多采,全面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