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越梦想
|
佚名
一个又聋又哑的孩子,听不到音乐,踏不准舞步,想当舞蹈演员,这有可能吗?可她的舞蹈却跳出了名,跳出济南,跳遍全省,跳向全国,跳到中国艺术节及世界多个国家。她叫单华。 单华出生于1972年,两岁时因流感发烧,注射链霉素中毒而双耳失聪。从此,父母带她北上沈阳,南下上海,在各大医院之间奔波。几年过去了,听力依然没有一点好转。面对残酷的现实,父母没有失望,就买来各种书籍,自己当老师,教她学文化,学跳舞、画画;垒起土台子教她打乒乓球……那时,父母教她跳舞,只不过是为了充实一下孩子无声寂寞的生活,可单华却比划着告诉妈妈:要当舞蹈演员。妈妈理解了女儿的意思后,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是把单华搂在怀里以泪作答。妈妈心里明白,一个聋哑孩子,还想当舞蹈演员,这不是梦想吗?幼小的单华似乎懂了点什么,也陪着妈妈直哭。 1980年,单华进济南市聋哑学校上学,老师发现她喜欢跳舞,就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她学习舞蹈。听不到音乐,踏不准音乐的节奏,就将舞蹈动作按音乐编成1-8个节拍,靠悟性去反复揣摩,反复练习,加上老师的手语指挥,慢慢使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有了老师的指导和特殊训练,小单华来了劲头,为了练好下叉、踢腿等基本功,不仅在学校里练,回家也练。她叫爸爸帮忙压腿,越是疼痛难忍,越是不让爸爸停下。她也记不清苦练了多少时间,流了多少汉水,终于180度的踢腿和标准的下叉动作能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在老师的培育下,1986年她和小舞伴们表演的《聋哑姑娘爱泉城》、《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舞蹈,在全市残疾人文艺会演中获奖。不久,济南市残疾人艺术团成立,单华成了艺术团的舞蹈演员。这为她实现小时候就想当舞蹈演员的梦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习、训练更加刻苦,加之在艺术团受到专业舞蹈老师的系统培训,艺术水平飞速提高。她表演的《藕歌》《坎坷》等舞蹈先后在全省、华东地区和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中获奖。还进京为《康复国际亚太区第九届大会》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国家协调会议》作特别演出。有一次在山东剧院演出,演出前她觉得头疼发烧。她没有告诉任 1989年,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举行。单华参加演出的舞蹈《藕歌》,成了济南市唯一的一个进京参加艺术节的节目。同时,她还被选为参加中国歌剧院编导的舞剧《光明之恋》的演员。开始,他被定为该舞剧女主角的C角。A、B角两名演员是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且颇有名气的演员。单华却不管这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为济南争光,争取当A角。排练时,她体会到演舞剧比演一个单纯的舞蹈复杂得多。所以,她除了一遍遍地记忆音乐的节拍,学习舞蹈动作,使舞步踏准音乐的节奏,还要深刻理解剧情,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他不顾炎热、疲劳和伤痛,在地板上反复翻滚练习。她身体重,男演员托不起,就"土法减肥",每天晚上在放满高温水的浴缸里泡上一段时间,泡得鼻子常常出血,也咬着牙坚持,体重直线下降,她却晕倒在浴缸旁。在京连续排练了一个月后,中国歌剧院张国喻导演告诉她升任A角。单华主演的舞剧《光明之恋》在京各大剧院连续演出六场,她那优美的舞姿,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舞步与音乐节奏丝毫不差的配合倾倒了所有观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首都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这是中国聋人舞蹈艺术首次进入神圣的最高艺术殿堂,填补了聋哑人在舞剧这一领域的空白。后 1991年,单华在济南聋哑学校职高班毕业,考入长春大学,虽然学的是美术专业,并没有放弃她所喜爱的舞蹈,先后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去香港参加第三届国际展能节的演出;去东南亚各国访问演出;去北欧四国访问演出;为联合国官员演出;赴意大利米兰参加"首届世界无国境艺术家艺术节"演出…… 单华儿时的梦想不仅成了现实,而且超越了梦想。当单华把摞起来有15英寸高的一等奖证书放到妈妈面前时,妈妈紧紧抱着单华两人又都哭了。这与单华小时候那次母女两人的哭,心情却是完全不同的。 1994年,单华从长春大学毕业后回济南聋哑学校任教,仍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不断在国内外演出。她的演出声誉吸引住了一个德国聋哑小伙托马斯·比尔。比尔是医科大学毕业的,在法兰克福一家医院当矫正师,曾两次获得世界聋人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也是残疾人中的世界名人。两人经过相互了解深深相爱,于1999年9月19日在济南举行婚礼。婚后,单华随比尔到德国定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