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饼的异化
|
石涧
中秋将临,月饼大战烽火迭起。各色各样的“绝版月饼”、“极品月饼”粉墨登场。某地隆重推出号称“第一盒”的“七星伴月”:打开考究的红木外盒,第一层,镀银的不锈钢内盒中,7个小月饼簇拥着1个大月饼,用料则有鲍鱼、鱼翅等等;第二层,一个银碟子、两把金刀叉,闪烁至高无上的光芒。商家称:此月饼“具有收藏价值”,限量精制10盒,价钱几何8只饼,4568元“第一盒”刚面市,立马引起众人指责:“几块月饼如何能值天价”“极度的奢糜,极度的浪费,极度的不可思议”还有人说“此月饼可用来行贿”。如此指责,是否过分,敝人不想评论,但月饼在异化,是确确实实的。
吃月饼本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之时,月圆如镜,吃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老百姓合家赏月吃月饼,其乐融融。早先,月饼乃家庭自制,商品经济发达了,月饼成为市上有售的糕点,传递着亲情与友情。但现在,月饼确实异化了,主要功能不在“吃”,而在“送”。去年中秋上海销售月饼650万公斤,几乎每个上海人半公斤,一个人吃得了半公斤月饼吗?三年严重困难时,我信。但那时哪来这么多月饼?如今好吃的这么多,谁会吞下半公斤月饼?650万公斤月饼,肯定生产过剩。然而,这么多月饼却能卖掉,秘密在哪里在公款消费。私人不可能每人买半公斤,唯有公款才能撑起那么大的“市场”。
公款消费,是月饼异化很重要的表现。公款月饼,很少以实物形式出现的,绝大部分是单位购买“月饼票”,作为“有价证券”,除了体现“单位福利”,相当多的“月饼票”用于搞关系、送人情、套近乎。收到多少张“月饼票”,什么等级的“月饼票”往往成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公关价值、“吃得开”还是“吃不开”的标尺,在一些人眼里,一张“月饼票”也收不到的人,是很没面子、很没噱头的。“月饼票”的公关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月饼的异化,还表现为“月饼票”在市场上非法流通,衍生出一个炒“月饼票”的“黄牛族”。不少获赠“月饼票”的人,是吃不了多少月饼的。为把多余的“月饼票”变现,他们把“月饼票”削价抛售给黄牛,128元卖个80元,88元卖个50元,反正是公款买的、人家送的,捞到手的是人民币而黄牛们一转手,每张票赚上十几元、几十元,毫不费劲。这是公安部门年年打击黄牛,而“月饼票”市场年年“牛”的根本原因,要是私人买的“月饼票”,舍得压价往黄牛手上送吗公款消费月饼的风气不煞住,非法“月饼票”市场就取缔不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月饼贵族化、“艺术”化,这是月饼异化的又一表现。作为一种糕点,月饼要改进配料,要美化包装,可以理解。但月饼不是奢侈品,不是工艺品,不必以“山珍海味”为料,不必为创造“基尼斯纪录”,做出几百公斤重的“月饼王”。月饼不可能“具有收藏价值”,为了超额利润,硬把本可简单大方的月饼包装,弄成多层宝阁式提篮、龙船形礼篮等等样式,甚至“镶金嵌银”,使包装费用数十、数百倍地超过月饼本身的价值,是一种“美丽的欺骗”,而甘愿受骗的又常常是公款消费者。
正是上述种种不正常的状况造成了一年一度的月饼市场泡沫,现在到了该清理一下的时候了。我们社会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谋划我们的食品生产,发展我们的食品文化这是月饼异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