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说非理性消费
|
朱旭东
新华社北京2月5日专电(记者 朱旭东)如今,人们不再考虑如何“将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商品的日渐丰富和百姓钱包渐鼓已经允许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小“奢侈”一把。对一些可爱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消费者会泰然处之,社会也增加了很大的宽容度,且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
在收藏家眼里,人一辈子所花的钱中,至少有一半花得是毫无用处的,既然如此,不如把这些钱拿来买几件藏品。此高论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细一琢磨却颇有些道理。虽然不能说消费者花的半数钱财打了水漂,但很多人都有过物不当值的消费经历,而且据说不少女士在心情不佳时,胡乱花钱能聊解心头之恨。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理性消费呢?
衣食住行消费中就不乏“乱花钱”的事情。比如穿衣,一件普通棉衣就能御寒过冬,可有不少人攀比穿羊绒大衣,两者的作用大体相同,价格却迥异,而愿意大把花钱的人却很少算算它们的“性价比”。再比如出行,都是开车,开经济型车和开高档车的功效没太大区别,但两者的价格及日常花费却大不相同。就实用讲,低档车的性价比应该要比高档车高得多,而小城市里骑自行车还更方便呢。看来,左右人们消费的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而不是理性因素。
可能有人会认为以上说法在偷换概念,穿羊绒大衣、开高档汽车之类并不能说明其消费行为就是不理性的,关键是看消费者有无相应的经济承受力。其实,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理性消费的提法很好,可什么样的消费行为算是理性呢?似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对理性消费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原因很简单,每一个消费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很难一概而论。有的消费行为在别人是理性的,在你也许就是不理性的;有些则目前对你是不理性的,过一段时间也许就理性了。
消费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文化背景、个人喜好、公众舆论及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多数人为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消费占其消费总量的比例就越来越小。此后,人们会更多地通过其消费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以此增加自己对所在阶层的归属感。从这一点上说,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有些消费者认为,与其追求难以把握的理性消费,不如尽量实施一种合理消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用在消费上也比较合适。现在,社会舆论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已经非常宽容,没有人会对你合理而合法的消费指手画脚。消费者尽可以在自己经济条件容许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一意孤行”。俗话说的好:有钱难买我乐意。得意后悔、讨价还价、占便宜吃亏,这些在消费中都是难以避免的,也许这正是消费的乐趣所在。
什么品牌的冷饮都想尝一尝的女性,谁又不觉得她们很可爱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