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费主义
|
李可点
理论终归是理论,它与实践总有一定距离。所以当我们认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并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特质时,我们不想愚蠢地再弄出个“中国特色”的说法,或者,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与“国际接轨”。 无论社会学家或者媒体给我们这一代人定义为“新人类”也好,“X一代”也好,他们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好了,想必你明白了,无论是“新人类”还是“X一代”都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所以考察“新人类”、“X一代”的行为/心理特征,就不能不考察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一个人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行动、实现怎么样的目标,才会有价值感、有成就感、有被认同感?这得考察这个人的历史生活背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中产阶级,和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产阶级,他们的价值感是不同的。前者可能以修、治、平为毕生的目标,而后者可能就想争取自由的权利;一个西方的中产阶级可能总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一个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就想为了一个主义而奋斗终生。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生活和成长着这样一代人,他们的外部环境物质财富稳定,文化多元,政治宽松,他们当中的一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拥有轿车,住在豪华的别墅或公寓里。他们当中的一部人,经常出入于高尔夫球馆或隶属于某一家俱乐部。随着这批人在数目和社会声势上的逐渐扩大和扩展,他们希望在文化上进行表达和认可。但是“因为这代人的人员构成方面遍及各行各业,有私营企业主,有三资企业中的主管,还有部份经营者和承包者以及一些文化名流,所以他们在文化素质上有很大差异,这些人并未能发展起来在品味、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稳定的特性,他们没有凝聚成在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并与其他人有着明显差别的阶层。他们在文化上既没有一致的认同感、社会地位、共同的特征,又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或行为准则。”他们只能在更小的范围内如以共同的消费特征来获得该阶层或人群内部的认同感。或者说,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比如去“麦当劳”、“肯德基”、使用新款手机等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地位,发现自己的同类人群,如C.Wright.mill所说:“文化断根造就了这批无信仰、无历史的非英雄。…他们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流离出来,被抛入新的存在形式,却找不到归宿,只能专注于技术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消谴…”正是通过这种同质的消费,他们的不同文化、不同心理特点得以淡化,他们共同的心理体验得以表达。可以说,他们正是在快餐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陌生的人群中进行了一次文化上的没有差别、没有区分的沟通。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个人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这代人在对外物的拥有上寻找一种价值感,一种归属感,一种满足感。他们在消费而不是在其他诸如道德、宗教、信仰、主义上寻求幸福,也不是在家庭、安全、地位、事业寻求幸福。是的,他们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工作。相反,他们的工作是为了消费。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主义,成为一种权力话语,成为一切行为的诠释语句。所以,他们整体还不是富有,但是他们仍然要消费,超标准消费:他们为名牌服装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他们为下个月手机费的续缴而煞费苦心;他们为化妆品而倾其所有;…总之,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美联储今年七次降息以来,公司盈利下降和由于失业增加、股票价值缩水导致的居民收水平的降低,但是美国人整体消费水平一直强劲,报道原文说:看来美国人天生的购买欲并没有随着他们经济状况的恶化而改变多少。这不是马斯洛层次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也不是一两个什么“时尚”、“潮流”之类的名词所能涵盖得了的。 一个人在一篇文章中提醒我们,在睡觉前想想吧,当我们失去了车子、手机、名片、电脑,我们还剩下什么?这句话的语义是,我们除了这些已经一无所有。如前些时所流行的一句话:我穷的就剩下钱了。是的,我们在这个时代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我们除了消费之外,还有什么能另我们激动的东西呢?还能通过什么定位自己、描述自己呢?与古代人相比,与上个时代的人相比,与我们身边某些人相比,我们没有纯粹的自足感觉,我们没有纯粹的道德体验,我们没有纯粹的信仰系统。当古代人生活在这种心灵向度之下,他们的生活并不单纯依赖于外物。他们可能仅仅一箪食,一瓢饮而自得其乐,所以我们历史上不乏颖水洗耳、不食周粟者,不乏杀身报国、舍生取义者。他们可能行为偏激,但是他们追求一种道德上的圆满,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他们也通过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幸福。凡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全然没有,全然甩进了垃圾箱。我们的文化吸取是通过二手的文化载体进行的,是经过稀释的文化调料――无论是大学里的教材、正在播放的肥皂剧,还是时下出版的煸情小品以及时尚发布。我们不停的追求物质的东西,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是成功的,我们也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得到之后却陷入更深的痛苦:我们有一种被物湮没的感觉,我们有陷入的感觉。我们找不到归宿,我们找不到家园,我们只能通过消费,通过这种方式验证自己的存在。 这是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指向。当生产力飞速发展,当买方市场形成,当媒体广告充斥我们的身边,污染我们的视觉和环境,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入这样一个时代: 心灵的建筑因为缓慢和不被商业社会所认同,或者没有认同标准,它就被世俗的外在的消费追求所湮没。一个心灵建筑精美的人也会去追求消费所带来的快感,但是通过消费带来快感 的人,很少去追求心灵建筑的精美。在社个时代,他们通过消费去体验快感,通过上街购物、买品牌、名车、新款手机、网上冲浪体验自身的价值。他们也有过迷茫,也有过空虚,但是这种感觉只产生在两次购物的空隙。
|
作者版权声明: | 我同意《故乡》发表此稿件,同意《故乡》编辑部向其他媒体推荐此稿件。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故乡》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