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民只有打工一条出路?
|
周东爱 詹国强
记者近日到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黄冈山区,一路所见都是“种田的老汉 采茶的婆,村村难见年轻人”,农村壮劳力都洗脚进城打工去了,广阔农村 颇有一些“老人农业”的景象。
村里难见年轻人身影
记者首先来到蕲春县狮子镇畈垸村。村头,71岁的詹奇志和62岁的 詹中明两位老汉正在田里翻耕。村里,新盖的瓦房不少,但除了能看到一些 小学生外,就是公公婆婆和家犬在屋檐下看门。在一个大湾里终于看到一位 青年女子,一问还是打工回来生孩子的。这里的人们戏称,留在村庄的都是 “386199(指妇女、小孩与老人)部队。”
村支书詹蓼元告诉记者,全村18岁至60岁的734个劳动力中,4 0岁以下的精壮劳动力都打工去了,种田只好依靠老人、中年妇女和体弱多 病的劳力。今年出去的有近400人,都是30岁左右的初、高中文化程度 的年轻人。由此更加重了农村收费难、兴修农田水利难、计划生育管理难、 普及科技知识难、土地调整难等一系列问题。
他说,村里现在只有在村干部、民办教师、运销户和少数专业户中,可 以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他说,如今种田不赚钱,种田管肚子,山上搞零花, 盖房子主要靠打工,一般打工一年可赚回四五千元。
种田每天收入不足3元
记者在山区农村奔走了10几天,行程1500多公里,途经7个县、 10个村,看到这里许多是“山青水碧,人老田瘦”,种田的基本队伍是辅 助劳动力————妇女、儿童和老人。我们一路想找一个山水开发好、吸纳 精壮劳动力多的村看一下,左问右问找不着。
红安县杏花村52岁农民鲍德华家的两个孩子一过完年就外出打工去了 ,家里3·2亩田只好靠老两口来种。老人对记者说:“不打工日子怎么过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去年的收成账:(一)毛收入:一季油菜600公斤 ,1·6元一公斤,960元;一季谷1750公斤,8角一公斤,140 0元,合计2360元。(二)成本投入:三提五统540元;生产性开支 778元,其中水稻种子60元,化肥128元,农药20元,抽水费32 0元,请短工收割、脱粒60元;油菜投入200元,合计1328元。两 项相抵,每天收入约3元,买不到一盒普通香烟。
据黄冈市农委分析,目前该市10个县市区300多万劳动力,基本分 布去向是“三个三分之一”:奔城市、进集镇、留村组。细摸底,留村组的 精壮劳力主要是五种人:村组干部、民办教师、运销户、机械手和手艺人。 种田、兴山的强劳力寥寥无几。
精壮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对种植业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 人田”随处可见,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但品质在大幅度下降 。土地利用率降低,过去是一年三熟,现在多半是一年只种一季谷。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大多失修。一些有见识的乡村干部,已经感觉到种 植业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危机,他们担心明天谁来种田?怎么搞农业现代 化?化肥、农药当家的农产品,高残留,品质差,怎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利用农业开发吸纳劳动力
农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仍有许多开发利用的空间。位于大 别山主峰下的罗田县项家河村的村干部算了两笔账:一笔是全村有3000 亩低山,目前只开发了千把亩,如果分批全部开发,至少可容纳近百名劳力 ;第二笔是田地潜力账,全村田地900亩,如果改变一家几亩田状况,连 片种植,一个劳力种20亩,搞精细农业、有机农业,又可以吸纳50个种 田人,若年收入能有3000到4000元,就能把现在外出打工的精壮劳 力的三分之一吸引到土地上来。
但是,基层干部也发现,当前的农业开发,贷款难,周期长,风险大, 见效慢,很难做到“早上栽树,晚上乘凉”,要等三五年后见效益,不如打 工来得快。
项家河村的一些农民认为,农村有潜力,山区比平原潜力更大,但需要 慢功夫,得有战略眼光。今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大趋势,并不表明农业无 潜力可挖了,不能留人了。黄冈不少县乡仅依靠老弱劳动力就先后开发了茶 叶、板栗、药材等农业项目,分别占当地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如果再吸收 一批有技术、懂市场的精壮劳力回乡兴山兴水兴田,农业将会攀上新的台阶 。
乡镇干部指出,加大农业开发必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产品竞争要求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吸纳精壮劳动力的参与;二是增加对农业开发的政 策扶持,如资金和技术。目前的问题是取自农民的多,给予农民的少,而国 家投入主要是治理大江大河,信贷资金投向种植业的较少。
|
|
|
|
|